已阅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企业新闻

联合公司不断成立 社会粉磨站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?

 

发布时间:2018-05-21    字号:【

  目前,国内多地纷纷成立水泥联合公司,而这些联合公司多由地方的大型企业集团联合成立,虽然业内有云此举有益于区域内水泥去产能,推动行业转型升级,还有区域性保价的作用,但从一开始也饱受着“联合抬升物价”的诟病。 

  自此,大型企业集团之间的“默契”更加十足。这也对社会粉磨站产生了更大的困扰。 

  粉磨站是将熟料粉磨成最终产品水泥的必经的一环,一般情况下,具有靠近市场、交通便捷、体量灵活等诸多优势。据中国水泥网的了解,水泥粉磨站数量占全部水泥企业数量的63.8%,而熟料产量前十企业拥有的粉磨站数量占全国粉磨站数量的比例仅12.22%,即社会粉磨站的体量庞大。  

  大型水泥集团熟料外销量一般仅占自身产量的5%~30%不等,比例不高。去年开始,国内熟料特别是沿江地区开始步入控销时代,而国外熟料进入我国沿江市场却遭遇价格打击,市场信心难拾。 

  据中国水泥网的了解,目前国内国外熟料冲击影响有但并不很大,目前我国沿江熟料在400-410元/吨左右,但是越南熟料泊船以后价格维持360-370元/吨。特别是区域大企业成立的联合公司,强强联手,使得熟料控销将更加明显。熟料作为水泥价格的先行者,价格倒挂在此背景下就不足为奇。  

  与此同时,社会粉磨站大多都面临严重的熟料受控、环保检查严、生产成本高等诸多问题的困扰,甚至有部分由于环保不达标、没有熟料等原因已经处于停产阶段,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产能进入深水区的形势下,部分粉磨站未来即将面临着转型升级、产业链延伸或者直接退出市场。 

  有资深业内专家中肯的表示:“如果肯定亏损,那么减少亏损就是赚。”也就是说,尽早寻找出路即是光明,这么形容当前粉磨站的现状很贴切。 

  十三五以来,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巨大的水泥需求,由于粉磨站投资灵活且不需要进行产能置换,既可以新建设生产线,故而数量便如雨后春笋般的增长起来。在以前没有错峰限产的时期,粉磨站仍具备一定盈利空间,随着近年来错峰限产时间和空间进一步扩大,市场供给紧张,大型企业集团减少熟料外销,粉磨站生产难度变得更大。 

  一方面,国家统一取消32.5R强度等级的复合硅酸盐水泥(PC32.5R),粉磨站生产成本增加;另一方面,生产过程中如果有超标情况,环保超标罚,能耗超标还要罚,实行阶梯电价措施等又进一步加大企业生产压力。 

  国家发改委下发的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(2011年本)》中明确,60万吨/年以下水泥粉磨站为限制类。经多方面调研和有关业内人士建议,企业应认真决策思考,目前60万吨/年以下的诸如30万吨/年的粉磨站应尽快退出市场,而在限制类或以上的企业可结合自身情况,退出市场或者进行改造。 

  转向地方,部分地方政府对于环保的督查将越趋严格,少数地方则仅需履行纳税义务即可。对于粉磨站来说,提前为企业的前景做出科学的判断,是必不可少的。 

  客观来看,粉磨站却有其优势和存在的必要性。如果企业继续生产,则需要在环保、能耗方面达标,企业可自行根据《环境影响评价书》对照自查,达到标准则可向环保部门报备后生产。但是不达标的企业则面临关停的窘境。 

  如果继续生产,一方面,则需要在原材料供应方面下工夫,通过与大型企业集团、熟料企业、第三方电商平台等建立合作关系(如股权合作、资本合作、直接业务合作等),水系发达的地区还可加强对进口熟料的采购;另一方面,则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或产业链延伸,降低企业生产成本,提升盈利空间。在环保、能耗达标的情况下,进行技改和节能改造,降低成本。再或者转型为混凝土服务,制作干混砂浆、混凝土掺合料,提供混凝土预制配件和功能性水泥部品构件所需的预拌材料。 

  对于综合考量后不进行生产的企业,应提前谋划,寻求重组或进行工业旅游、酒店等方向的跨业转型。 

  回归水泥行业,不仅仅是粉磨站,全能水泥企业在环保、能耗各方面的标准只会越发严格,当未来水泥需求不在高位平台期时,一些落后的产能并没有核心竞争力,将会步入社会粉磨站类似的窘态。 

  夫鸡肋,弃之如可惜,食之无所得。新常态下,部分粉磨站面临退出是不可争的事实,希望企业提前部署、科学谋划、寻求出路。在“熟料控销”似乎更进一步的当下,粉磨站未来的发展问题似乎又迎来了“严冬”。  

  中国水泥网将于2018年6月13-14日在杭州举办“2018第十届国际粉磨峰会”,本届峰会以“超低电耗 高性能水泥 无人值守”为主题,将邀请行业专家深度探析降低粉磨能耗途径及高性能水泥标准,并举行互动论坛,现场解答疑问、交流经验。同时,为进一步探讨粉磨站生存转型空间及熟料贸易走向,会议同期还将举办“全球熟料贸易大会”。 

新闻来源:转载网络中国水泥网

分享到:
联系电话:0455-7555366           吉ICP备11002573号
Copyright © 2015 YATAI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ved.
吉林亚泰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技术支持:亚泰集团信息与智能化管理中心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